
曾经有人问我“一个看起来文静柔弱的女孩子,为什么会选择法学专业,为什么会选择成为法律人?”我的答案是,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心中最崇拜谁,不必成为那个人,而是用他的精神、方法,去成为你自己。”2011年,怀着对“公平正义、安宁和平”执着的向往,我走进大学校园成为一名法科生。十年后,初衷不改,我有幸通过公考进入铜山法院,在茅村人民法庭担任法官助理。虽入职仅一年多,但对基层法庭也有了自己的“浅认知”和“微思考”。
最近刷屏的热播剧《底线》生动地展现了基层人民法院的日常工作,我想说,“方庭长”和剧中其他“法官”的日常,只是“基层人民法庭”工作的“冰山一角”。

基层法庭是司法服务民生的前沿阵地,也是折射人生百态的地方。以法庭庭长为例,工作内容不仅仅有立案、调解、开庭、会议,还要协调案件执行、开展普法宣传、进行庭务管理、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络……
记得刚到法庭不久,就发现王雷庭长每天早上八点多就到法庭诉讼服务中心查看工作准备情况,然后引导当事人通过安检、提交材料,对于立案窗口工作人员拿不准的案件材料进行审核把关,并给当事人进行耐心讲解,对其进行正确的诉讼引导。时至今日,一如既往。
第一次接待当事人,我忐忑不安,王雷庭长耐心讲解与当事人交流的要领;第一次庭前准备,我无从下手,王雷庭长认真传授如何分析案件、厘定事实、归纳焦点;第一次草拟判决书,王雷庭长告诉我,说理尤其重要,要词句恰当、逻辑清晰、情理法兼顾。因为说理不仅仅是对证据、观点采信与否的充分论证,更是对案件事实、对法律和当事人的尊重。在庭长和庭里前辈的谆谆教诲下,我褪去青涩,逐渐变得从容。
基层法庭案件虽多为“家长里短”,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必须慎之又慎,带案下访、带卷勘验,往往必不可少。
一起相邻权纠纷案件,为了解关于光照时长、房屋间距等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王雷庭长带着我,顶着炎炎烈日,利用下午开庭前的一段时间到专业的鉴定机构去做调查,那是我第一次外出做询问笔录,手写了四五页笔录纸。手虽酸,心却甜……
风雨里,我曾和孙懋专委对一段有争议坑洼水泥路面进行现场勘验,促使当事人终就鉴定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寒风中,我曾和周斌法官、赵响法官去执行现场,记录的时候手抖的不听使唤,法官们却还是不厌其烦地释之以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周末时,为了能精准送达,我和吴岳法官、书记员王东风一起,走过了几条泥泞小路,又爬了一段山,在半山腰找到了被告的家……
每一次奔波,每一段忙碌,每一种辛劳,让我深深认识到,法官不是神庙中的宙斯赫拉,他们在法槌起落、长卷累牍中阅尽世间冷暖,却要用法本奥义定分止争,和缓决案。法庭没有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豪迈,也没有刀光剑影、大漠孤烟的悲壮,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案件办理、泥泞曲折的乡村小径,饱含着干警们对法治的信仰与坚守、拼搏与奉献。
入职之初,繁忙而琐细的工作让我时常手忙脚乱,甚至陷入自我否定,怀疑自己的抉择是否正确。但是经过一年多磨炼,我已经能够胜任法官助理的工作,并获得了较快的成长,体会到了自己解决案件、化解纠纷之后的喜悦。
“你也是女生,你也觉得我的青春不值钱?我不跟那个渣男谈!”一起婚约财产纠纷中,我第一次给被告李某打电话,就受到这样的诘问,一时间竟然有些无言以对。

案情其实非常简单,刘某与李某经朋友介绍认识,并确定恋爱关系,期间刘某多次给李某转账(包括家人转给李某的6万元),金额不等,后来二人分分合合,最后一次分手是二人因为订婚发生矛盾。因这次分手后李某拒绝复合,刘某诉至法院要求李某返还10余万元。但李某认为刘某没有给过自己这么多,且之前的款项均是赠与,不应返还。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激烈。
承办法官认为,如果通知双方见面,可能会更加抵触,矛盾更难以处理。于是,我们采取“背对背”调解法,通过电话跟原被告双方分别沟通和交流,又将李某单独约到法庭,听她完整讲述了她的不甘、痛苦和愤怒,让她完全释放情绪。
待她情绪稍平和后,我告诉她,那笔刘某家人转账的6万元,是订婚的礼金,并非日常赠与。“从法律上讲未超出正常交往范畴的财物,视为一般性赠与,但是对方近亲属以你们二人结婚为目的给付的财物是属于附条件的赠与,你们分手后,赠与行为失效,因此这6万元是明显要返还的,我也是女生,我认为青春和感情是无价的,不能仅仅用10万或者6万元钱来衡量,你应该开始新的生活,而不应沉溺和纠缠于一段已逝的感情。”她听了之后,沉默良久,缓缓地点了点头“法官,你说的对,谢谢你!”最终,在我和法官的努力下,双方达成和解,并当庭履行,原告提交了撤诉申请书。望着他们平静离开法庭的背影,我感受到了法律对每一个生命的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与保护,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为新时代的法院人,如果说法院工作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征程,有时会让你感觉乏味、平凡甚至是苦闷、抵触,那么坚定的法治信仰就是你的内心最强大的力量,良师的指引,前辈的庇护,同行者的宽慰和相伴,就是最温暖的光芒,让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